很遗憾,因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无法获得最佳浏览体验,推荐下载安装谷歌浏览器!

玉米病虫害防治—灰斑病

2016-07-30  来自: 网络 浏览次数:1258

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叶斑病,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叶部病害。目前国内玉米产区均有发生。是近年为害较严重的病害之一。

病原:无形态为玉蜀黍尾孢,属无性菌类尾孢属真菌。有性态为子囊菌门球腔菌属,很少见,在病害循环中作用不大。

发病症状:主要为害叶片,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。在感病品种上,病斑呈长方形(2~4mm×1~60mm)。早期坏死斑很小,淡褐色,具褪色晕圈,然后扩展至整个病斑。扩展的病斑初期呈褐色,当病菌在叶背面开始产孢时,病斑变成灰色长条形,与叶脉平行。该病最典型的特征是成熟病斑有明显的平行边缘,病斑不透明。这种明显边缘主要是由于病菌无法穿过叶片主脉的厚壁组织,限制了病斑的扩展。病斑不透明则是由于病菌形成了由暗色坚硬菌丝组成的子座组织,填满了气孔下室。严重时,病斑汇合连片,叶片枯死,叶片两面产生灰色霉层(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),以叶背产生的多。

 病害循环:该病以菌丝体、子座在病株残体上越冬,称为翌年田间的初侵染来源。第二年春季,从子座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,借风雨传播,进行再侵染。分生孢子着落在叶表后,萌发产生芽管,芽管在气孔表面形成附着胞,然后通过侵染钉进入气孔。一般在叶背接种4~5d后,在气孔上形成很多附着胞,6~7d侵入,9d后可见褪绿斑点,12d后出现褐色的长条病斑。该病主要在玉米抽穗后侵染植株叶片。玉米幼苗叶片也能侵染发病,3~4d后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(早于成株叶片)。温暖、湿润条件下,接种16~21d后病斑上可形成大量分生孢子,引起再侵染。

病害控制:防治策略应采用以抗病品种为主和加强栽培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。

1.选用抗病良种。

2.农业防治。玉米收获后,及时深翻或轮作,减少越冬菌源数量。播种时施足底肥,及时追肥,防止后期脱肥。轮作倒茬,实行间种、套种,改善田间小气候。

3.药剂防治。发生偏重的田块可用百菌清、福美双、多菌灵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。


关键词: 玉米   灰斑病        

泰安登海五岳泰山种业有限公司主营玉米种子,小麦种子,花生种子,大白菜种子,棉花种子,大豆种子等系列产品,有着专业的研发团队,精湛的科研技术,产品热销各地,咨询热线:400 0538 698

CopyRight © 版权所有: 泰安登海五岳泰山种业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:佰搜科技 0538-7177991 网站地图 XML


扫一扫访问移动端